公司名称:徐州基建工程机械有限
公司
手机号码:130139 55588
联系电话:0516-66668000
QQ号码: 873931117
地 址:徐州经济开发区蟠桃山路1号
网 址:www.jijiancn.com
中国欲打造工程机械业的“航空母舰”
2011/8/8 15:40:50
十几年前,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是小松、卡特彼勒、日立建机、利勃海尔这些国际品牌的天下。它们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如今,中国本土的企业不但分食了他们在中国的市场,还雄心勃勃地向全球市场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不断扩大,其他产业资本也瞄上了工程机械领域,有意从中分一杯羹。
是复制轻工业高能耗、低价格、低利润的老路,还是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选择并不难。通过兼并重组,中国将打造出自己的机械工业航母。
中国企业强势崛起
目前,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上,中国企业对国际巨头已经构成了威胁。
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在堪称最重要的建筑设备领域之一液压挖掘机市场,9大外资品牌销售5666台,同比下滑32.93%,环比下滑32.27%,销售占比已从3月末的65.8%下降至55.13%。而8大内资品牌的销售占比已从3月末的31.62%上升至33.93%。
在本土挖掘机品牌强势突围中,三一重工的表现尤为抢眼。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共计销售1.38万台,同比增长80.89%,其中6月份销售1123台,已经超过韩国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位列日本巨头小松(中国)之后的国内挖掘机市场第二大品牌。
而今年的1月和6月,三一重工曾两度超越小松(中国),成为行业月度销售冠军。
根据行业协会估算,2011年,小松(中国)、日立建机等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同比下降1.92%和1.37%;而三一重工、山重建机等中国挖掘机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同比上涨2.48%和1.18%。
在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上,全新的“中国制造”形象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机械行业合作论坛上,不少东盟代表指出,中国所生产的工程机械物美价廉、性价比优越,中国机械产品正逐步成为东盟采购商的首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介绍说,去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有8种工程机械整机降低了关税,协定税率为5%。随着自贸区的进一步建设,机械行业的关税将逐步降为零,那么东盟国家进口中国机械产品的成本更低。这为中国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扩大东盟市场提供了更多机遇。
即便在德国、美国等工程机械强国,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今年6月20日,三一重工德国贝德堡产业园正式开业。此前,三一重工在美国的研发制造中心已经正式投产。
外资企业借并购增强火力
面对中国企业的强势出击,外资企业自然不会将市场拱手相让。
去年8月,刚刚接任美国卡特彼勒首席执行长一职的奥伯赫尔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某些美国公司害怕来自中国低成本产品的竞争,但卡特彼勒愿意迎接这一挑战。他还确定了在2015年前使卡特彼勒在中国成为业内顶级品牌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卡特彼勒开始了新一轮大手笔资本运作。在2010年11月15日,卡特彼勒宣布出价76亿美元并购比塞洛斯国际公司,并承担比塞洛斯10亿美元的债务,交易总价值86亿美元,这也是卡特彼勒成立85年来最大的一笔并购案例。
比塞洛斯是世界最大的煤机制造商之一,是全球露天采矿业电铲、爆破孔钻机及迈步式吊斗铲的领先生产者。此次并购,极大地丰富了卡特彼勒在矿山机械领域的产品线。
奥伯赫尔曼表示,“我们预期都市化将会持续推进,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所谓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公司客户一直希望我们能够扩大产品线和服务内容,以满足他们日趋复杂的需求。本次交易就是对客户需要的明确回应。”
同时,卡特彼勒公司还将其全球建筑设备业务的原负责人理查德·拉文从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的全球总部调任至香港,以便能盯紧中国市场。
拉文今年3月在拉斯维加斯的一次行业展会上说,“中国市场我们一定要赢”。他说,“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从长期看,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我们就无法成为业内的全球领军者。”
当然,不仅只有卡特彼勒将中国市场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德国利勃海尔和小松等也将发展重心向中国倾斜。2010年,小松在中国设立首家经营矿山机械销售和售后服务的直营店,主销300~400 t的液压挖掘机及大型电动轮卡车。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主席、小松公司董事长Masahiro Sakane近日也表示:“对我们来说,在中国有着非常好的机会。”
其他产业资本蜂拥而至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持续向好还引来了一大批其他产业资本蜂拥而至。
6月23日,江苏熔盛机械董事长郁政在“2011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战略发展论坛”上慷慨陈词。他说,“在工程机械行业,我们是新进入者,是"小兄弟"。但作为本土企业,我们在相应的市场上应该有足够的份额,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振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他的这次讲话,可以被视作以海洋装备制造起家的熔盛重工吹响了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号角。6月28日,熔盛重工宣布,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工程机械工厂正式投产,当天首台挖掘机也顺利下线。
据了解,宣布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新兴力量还有汽车制造业龙头中国重汽、吉利集团和奇瑞汽车,甚至还有白酒龙头五粮液集团。
对此,辽宁抚挖重工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狄向东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热衷于介入工程机械行业,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增长带来的高回报率。
“十一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一些主流工程机械企业在这几年当中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例如,从2005年到2010年,三一重工市值增长34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0%。
狄向东认为,上市公司手里有了大把的现金,还必须给持股人一个交代。“资金必须有一个大众都看好的产业去投资,不能像中小企业一样随便投机经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们纷纷把眼光瞄准了工程机械行业。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钱,真的是那么好赚的吗?
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的人士警告说,21世纪初,中国装载机行业曾出现过市场高速增长与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局面。目前,轮式装载机、叉车、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产品生产企业均多达70多家,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状态,需要引起警惕。
中国工程机械“航母”初显雏形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如果任其发展,工程机械行业很容易就步入轻工业发展的“老路”。那就是依靠低成本、大批量、打价格战的方式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自己也背上了倾销、污染和破坏全球产业链的恶名。更可怕的是,产品利润大幅下降,使企业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陷阱,无法自拔。
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注定要走一条不同的路。工信部在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打造3—4个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级企业集团和5—6个500亿元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航母型国际知名公司。
工信部还为这些大企业成长为航母型国际知名公司指明了发展路径。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尊重企业意愿,以机械制造等八大行业为重点推动兼并重组。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左传鸿指出,对全球机械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只专注于一类产品的市场领先者,其生存率较低,这些企业或者拓宽了产品线成为大型企业,或者被大型企业所兼并。
他说,如果国内企业希望在行业内有所建树,那么规模化和集团化则是必行之路。产品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扩展,不运用兼并重组的方式,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充足的兼并重组经验。2005年,三一重工强势介入凯雷徐工并购案,在国际竞争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8年9月,中联重科通过对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购,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大型跨国公司;柳工则从2000年起,通过先后收购江苏道路机械厂、蚌埠振冲安利,重组上海沪光叉车厂,控股柳州欧维姆、上海鸿得利、上海金泰工程机械公司,目前已经打造了行业最全的产品系列。
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组建工程机械航母的路上。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不断扩大,其他产业资本也瞄上了工程机械领域,有意从中分一杯羹。
是复制轻工业高能耗、低价格、低利润的老路,还是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选择并不难。通过兼并重组,中国将打造出自己的机械工业航母。
中国企业强势崛起
目前,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上,中国企业对国际巨头已经构成了威胁。
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在堪称最重要的建筑设备领域之一液压挖掘机市场,9大外资品牌销售5666台,同比下滑32.93%,环比下滑32.27%,销售占比已从3月末的65.8%下降至55.13%。而8大内资品牌的销售占比已从3月末的31.62%上升至33.93%。
在本土挖掘机品牌强势突围中,三一重工的表现尤为抢眼。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共计销售1.38万台,同比增长80.89%,其中6月份销售1123台,已经超过韩国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位列日本巨头小松(中国)之后的国内挖掘机市场第二大品牌。
而今年的1月和6月,三一重工曾两度超越小松(中国),成为行业月度销售冠军。
根据行业协会估算,2011年,小松(中国)、日立建机等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同比下降1.92%和1.37%;而三一重工、山重建机等中国挖掘机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同比上涨2.48%和1.18%。
在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上,全新的“中国制造”形象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机械行业合作论坛上,不少东盟代表指出,中国所生产的工程机械物美价廉、性价比优越,中国机械产品正逐步成为东盟采购商的首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介绍说,去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有8种工程机械整机降低了关税,协定税率为5%。随着自贸区的进一步建设,机械行业的关税将逐步降为零,那么东盟国家进口中国机械产品的成本更低。这为中国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扩大东盟市场提供了更多机遇。
即便在德国、美国等工程机械强国,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今年6月20日,三一重工德国贝德堡产业园正式开业。此前,三一重工在美国的研发制造中心已经正式投产。
外资企业借并购增强火力
面对中国企业的强势出击,外资企业自然不会将市场拱手相让。
去年8月,刚刚接任美国卡特彼勒首席执行长一职的奥伯赫尔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某些美国公司害怕来自中国低成本产品的竞争,但卡特彼勒愿意迎接这一挑战。他还确定了在2015年前使卡特彼勒在中国成为业内顶级品牌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卡特彼勒开始了新一轮大手笔资本运作。在2010年11月15日,卡特彼勒宣布出价76亿美元并购比塞洛斯国际公司,并承担比塞洛斯10亿美元的债务,交易总价值86亿美元,这也是卡特彼勒成立85年来最大的一笔并购案例。
比塞洛斯是世界最大的煤机制造商之一,是全球露天采矿业电铲、爆破孔钻机及迈步式吊斗铲的领先生产者。此次并购,极大地丰富了卡特彼勒在矿山机械领域的产品线。
奥伯赫尔曼表示,“我们预期都市化将会持续推进,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所谓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公司客户一直希望我们能够扩大产品线和服务内容,以满足他们日趋复杂的需求。本次交易就是对客户需要的明确回应。”
同时,卡特彼勒公司还将其全球建筑设备业务的原负责人理查德·拉文从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的全球总部调任至香港,以便能盯紧中国市场。
拉文今年3月在拉斯维加斯的一次行业展会上说,“中国市场我们一定要赢”。他说,“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从长期看,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我们就无法成为业内的全球领军者。”
当然,不仅只有卡特彼勒将中国市场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德国利勃海尔和小松等也将发展重心向中国倾斜。2010年,小松在中国设立首家经营矿山机械销售和售后服务的直营店,主销300~400 t的液压挖掘机及大型电动轮卡车。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主席、小松公司董事长Masahiro Sakane近日也表示:“对我们来说,在中国有着非常好的机会。”
其他产业资本蜂拥而至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持续向好还引来了一大批其他产业资本蜂拥而至。
6月23日,江苏熔盛机械董事长郁政在“2011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战略发展论坛”上慷慨陈词。他说,“在工程机械行业,我们是新进入者,是"小兄弟"。但作为本土企业,我们在相应的市场上应该有足够的份额,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振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他的这次讲话,可以被视作以海洋装备制造起家的熔盛重工吹响了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号角。6月28日,熔盛重工宣布,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工程机械工厂正式投产,当天首台挖掘机也顺利下线。
据了解,宣布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新兴力量还有汽车制造业龙头中国重汽、吉利集团和奇瑞汽车,甚至还有白酒龙头五粮液集团。
对此,辽宁抚挖重工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狄向东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热衷于介入工程机械行业,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增长带来的高回报率。
“十一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一些主流工程机械企业在这几年当中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例如,从2005年到2010年,三一重工市值增长34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0%。
狄向东认为,上市公司手里有了大把的现金,还必须给持股人一个交代。“资金必须有一个大众都看好的产业去投资,不能像中小企业一样随便投机经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们纷纷把眼光瞄准了工程机械行业。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钱,真的是那么好赚的吗?
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的人士警告说,21世纪初,中国装载机行业曾出现过市场高速增长与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局面。目前,轮式装载机、叉车、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产品生产企业均多达70多家,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状态,需要引起警惕。
中国工程机械“航母”初显雏形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如果任其发展,工程机械行业很容易就步入轻工业发展的“老路”。那就是依靠低成本、大批量、打价格战的方式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自己也背上了倾销、污染和破坏全球产业链的恶名。更可怕的是,产品利润大幅下降,使企业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陷阱,无法自拔。
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注定要走一条不同的路。工信部在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打造3—4个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级企业集团和5—6个500亿元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航母型国际知名公司。
工信部还为这些大企业成长为航母型国际知名公司指明了发展路径。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尊重企业意愿,以机械制造等八大行业为重点推动兼并重组。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左传鸿指出,对全球机械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只专注于一类产品的市场领先者,其生存率较低,这些企业或者拓宽了产品线成为大型企业,或者被大型企业所兼并。
他说,如果国内企业希望在行业内有所建树,那么规模化和集团化则是必行之路。产品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扩展,不运用兼并重组的方式,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充足的兼并重组经验。2005年,三一重工强势介入凯雷徐工并购案,在国际竞争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8年9月,中联重科通过对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购,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大型跨国公司;柳工则从2000年起,通过先后收购江苏道路机械厂、蚌埠振冲安利,重组上海沪光叉车厂,控股柳州欧维姆、上海鸿得利、上海金泰工程机械公司,目前已经打造了行业最全的产品系列。
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组建工程机械航母的路上。
浏览: